吕东宁和他的《字圣许慎》砖雕作品。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形式,是在青砖上雕刻出花纹或图案的雕刻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传统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让砖雕技艺被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我市雕塑家吕东宁用5年时间在青砖上雕刻出18幅《字圣许慎》系列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再现了许慎求学、著书、授学的故事。
砖雕技艺源远流长
7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嵩山东支路附近的吕东宁工作室时,他正伏案创作,刀锋在青砖上刻画,砖屑纷飞,刻出的线条苍劲有力。
记者看到,工作室里摆满了吕东宁的各种雕塑作品,而《字圣许慎》系列砖雕作品令人眼前一亮:青灰色的砖石透着古朴的气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谈及砖雕技艺,吕东宁如数家珍。砖雕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花砖。由于砖雕容易与砖砌建筑浑然一体、和谐统一,很符合老百姓的审美观,所以这种艺术形式在历史上不断发展,明、清时期步入辉煌。
随着社会的发展,砖雕因不符合新型建筑的装饰需要,越来越少见。如今,我市很多古建筑上还能看到砖雕的身影,如郾城区黑龙潭村武举家的砖雕门楼、舞阳县吴城镇寨子李村的李家大院、召陵区归村的李家老宅等,还保存了一些精美的砖雕。
传承技艺,守正创新
今年51岁的吕东宁是职业雕塑家。他是南阳人,其爷爷和大伯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砖雕师傅,父亲是一名美术教师。成长过程中,他经常跟着大伯学制砖,跟着父亲和美术班的学生一起外出写生。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吕东宁自幼对砖雕和美术都非常喜爱。后来吕东宁考入郑州一所大学系统学习美术知识。其间,他拜砖雕名家张存士先生为师,学习砖雕技艺。
1993年,吕东宁来到漯河生活。1999年,吕东宁从国企辞职,到北京一所大学的雕塑专业进修。之后,他在漯河创办了一家公司,从事雕塑设计、制作、安装工作。安装于许南阁祠的许慎雕像、森林庄园小区的“孟母三迁”雕塑、郾城区历史文化广场的“梁上君子”“漯河古代廉史”雕塑等,均出自吕东宁之手。
2019年,吕东宁参加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砖雕高手进行了三天激烈角逐。最终,吕东宁现场制作的砖雕作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荣获优秀奖,这也是河南代表队唯一的获奖作品。该作品被该项大展的组委会收藏。
砖雕再现许慎一生
为何要创作《字圣许慎》系列砖雕作品?吕东宁说,他在为许南阁祠雕刻许慎像时,查阅了很多关于许慎的资料,对许慎伟大的一生十分敬仰,就萌生了用砖雕的形式雕刻许慎生平事迹的念头。多年来,他一直在收集、查阅有关许慎的资料,多次到许慎文化园、许南阁祠参观,还深入许慎的家乡走访村民,寻找资料。
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吕东宁着手制作《字圣许慎》系列砖雕。吕东宁告诉记者,砖雕制作工艺复杂,从选土、配料、酿泥到捏制、雕刻再到烧制等都有讲究,一件砖雕作品的诞生要经历数道工序、20多个步骤。
五年来,吕东宁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字圣许慎》系列砖雕作品的创作上,最终于今年年初完成了这18幅作品。
记者看到,《字圣许慎》砖雕作品共计18幅,每幅长约50厘米、高约33厘米、厚约9厘米。作品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利用中国民间特有的多点透视和散点透视原理,采用高浮雕、透雕的雕塑手法,从许慎诞生、求学、奉诏入京为官,到创作《说文解字》、辞官返乡、在家乡授学……把许慎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立体呈现出来。
“如今我再看这些作品,觉得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我用心去做了,倾注了心血,它也就成为我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吕东宁说,“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完成,其间数易其稿,我倾注了很深的感情。”
今年,吕东宁以《字圣许慎》系列砖雕作品完成为契机,为自己的砖雕技艺申报了郾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这项传统技艺被更多的人所熟识和喜爱,并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