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侯世民
多年之后,我见到当年的副刊编辑时,他已经退休了。他握住我的手,似乎比我还激动。说起我当年的那些稿件,他仍然记得很清楚——虽然那时的我们不曾谋面。
我对写作的热爱是从阅读开始的。小时候,没有课外书读,也没有钱去买,我大都是借同学的书读。有时,为了读完一本书,我总熬到半夜,父亲催了多次才睡下。那时候家里穷,我的作业本总是正反两面用。我总幻想着自己能发表文章赚钱,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假期,我写完作业就去邻居一个哥哥家看《河南日报》,如饥似渴地读。
说来惭愧,直到参加工作之后,我写的文字才变成铅字。可是,我对文字的热爱、对文学的敬仰始终没有停止过。上大学时的课余时间,我总是抢着去图书室借阅《当代》《十月》《莽原》《芙蓉》等期刊,也借阅《北国草》《人生》《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书籍,并写下很多读书笔记。
刚上班时,我在本地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新闻,后来参加了河南日报社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写了一些农机方面的新闻并在省级以上的农机专业报纸上发表,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后来,博客开始兴起,我在新浪网开了博客,基本上天天都写。当时的博客网页设计得相当合理,可以插图、配背景音乐和插入动画等,我写得很有成就感。写了一年之后,看到当地报纸副刊上刊登的文章后,总感觉自己的文章也可以发表,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了过去。后来果然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是在《新人新作》栏目刊发的。我当时还感叹:人到四十,倒成了“新人”。
随后,我也经常写些文字投给报纸副刊并参加一些征文活动。前几年,漯河的读书会雨后春笋般兴起,我跟着活动读了很多书、写了一些读后感。加入市作协后,因为感觉自己的文学功底太差,我又参加了奔流文学院培训班。
如今的我已近花甲之年,不愿意再写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就有了一个新目标:要在专业的文学期刊上发一篇作品。道阻且长,我会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