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宏光
作为教师,我在微信群或QQ群里发布通知与回答家长疑问的时候,总是三思自己的文本内容和其暗含的情绪色彩。在家长的微信群中,我总是不自觉地想象自己站在讲台上开会,正式而拘谨;在学生的QQ群中,我会自动进入课堂环境,随和地与学生问与答。在两类群聊的思路切换中,我受益良多。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有时会心存困惑,觉得彼此间存在的某些代沟,影响了沟通。
我能意识到这种代沟,还多亏了和课代表的聊天。一次,我在节日祝福语的末尾用了“微笑”的表情符号。课代表与我私聊时说:“老师,您经常用的一些表情好像有点儿不恰当。”我问:“哪些表情不好呢?”她说:“比如,这个笑脸,它的嘴咧得有点儿勉强。所以,我们并不认为是高兴的意思,而把它理解为无奈、敷衍甚至有点儿生闷气……”经她这么一说,我明白所谓的代沟来自对网络文化的熟悉度、网聊环境以及情绪感知敏感度等。
于是,我“恶补”了一些网络新“梗”,学会了用学生们的思维把握所发表情。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
浩然是班上一个沉默寡言的男生,因为个子矮,总被排在教室前面。但在QQ里,我发现他是另外一副样子——他在QQ空间里晒着自己的游戏战绩,充满自豪;他在QQ群里和同学们互相“斗图”、比拼各种夸张的表情包,QQ资料页的点赞数更显示出他是个“社交小达人”。我意识到,除了通常的“人前老实、背地暗捣”,学生还存在“现实内敛、线上张扬”的情况,且不在少数。经过观察思考,我分析出个中原因。浩然的两副面孔符合青春期的特点——自我意识高涨,有很强的自尊心,且充满矛盾心理。比如,他们渴望表达,却怕冷场;期盼交友,却担心过于主动;希冀独立,又不能不依赖父母。在这种青春期乌云的笼罩下,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喜欢花在不易受挫且不用投入人际成本的游戏上,无意间从现实自我中分离出虚拟自我来,而这种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有着迥异的性格和行为风格。
作为班主任,我和任课教师探讨了这个问题。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多提问这类男生,问题有难有易,却总是给予鼓励。后来,碰到浩然时,我和他聊起表情包,他来了兴趣。我借机表达对他“学识渊博”的赞赏和表达真实自我的期望。我同意他加入学校足球社,让我看到了又一个不一样的他。球场上的他拼劲十足,个头小但能量大,总能灵活地突破对方的防线,大家都想和他这个“小梅西”联手。他越来越自信专注,越来越勇于表现自我,在运动中激发的潜力也迁移到了课堂上。现在,我可以为他写下“阳光自信、开朗健壮”的期末评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