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暑假给孩子们带来很多欢乐,却也给一部分家长带来了烦恼。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帮助孩子科学规划假期生活的必要前提。
首先,父母作为孩子人际关系中最信赖的对象,应保证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如每天晚餐时闲聊或者饭后一起散步,了解一下孩子一天生活中有哪些快乐或者难过的事,及时给孩子提供倾诉的渠道。这一点至关重要。大多数父母可能白天要上班,不能时时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可以有规律地保证每天有专心陪伴孩子的时间,创设并保持家庭生活的和谐状态,孩子就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不容易感到孤独。同时,每周最好有一次家庭活动,可以是带孩子去一次图书馆、看一场电影、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或者去一个地方旅行等。这些活动的规划和选择大多取决于父母的时间安排和孩子的现实期待。
其次,父母在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时,应充分考虑孩子与同龄人群的接触时间和需求。孩子各个年龄阶段对同伴的需求强度和时间不尽相同,而个性差异也导致每个孩子显性的同伴需求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存在较大的潜在需求,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同龄伙伴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往往特别重要。父母可以多为孩子创造一些与同龄孩子接触的机会,如果让孩子去兴趣班、夏令营这些同龄伙伴相对集中的地方,父母的关注和预期也不要只停留在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是否有提升,而要多关注孩子在同伴中成长的轨迹与表现。这时父母大多会有惊喜发现,比如孩子扩大了交往范围,变得更有主见,或是在游戏中有了更多合作精神等。这些其实都是假期生活中孩子的成长空间。如果居住在较为安全的社区,还可以多鼓励孩子开展室外活动,或者主动邀约社区里熟识的孩子一起玩耍、运动等。
再次,家长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些安全又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与相对陌生人群接触中的应对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亲社会性”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比如,对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在单元楼内做一次居民对小区环境改善的调研和意见征集,或者做一次关于垃圾分类的专题宣传;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如初中以上学段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自主策划、组织和完成一次“穷游”之旅——要想办法花最少的钱实现旅行目标并寻求最大的精神收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学会求助、合作、创造性地解决困难等。如果孩子有需要,父母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