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

美食记


■余 飞

几年前,著名剧作家齐致翔先生应邀来漯公干。先生年事已高,便由夫人同行,好一路照顾。

在漯两天后,公务之余,先生打趣问漯河有什么特色小吃。因和先生相熟,我就告诉他,这里的老樊猪头肉好吃。但考虑到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就又说他怕是不宜吃了。先生饶有兴趣地问怎么个好吃法。

吃过的人都知道,老樊卤的猪头肉肥而不腻,吃过一次便不能忘怀。即便久居漯河,每隔十天半月仍然想去夹个火烧过过瘾。好几个外地朋友来漯,被我用此美食“腐蚀”。再见时问及漯河什么东西印象最深,他们便会不约而同答曰:猪头肉。可见,老樊猪头肉确实有独到之处。

最早知道老樊猪头肉大概是20世纪90年代我来漯河之后。每到傍晚,老街与交通路交叉口西南角就会准时摆出一张条桌,上面有一大盆,里面有卤熟的肉。肉被白布遮盖,却遮不住香味四溢,遂有许多食客排队购买。那时的老樊(因为没有招牌,所以不知道到底是老范或是老樊)还正值中年。听见别人这样叫,我便也这样叫了。这个略显瘦削的中年汉子将食客交过来的钱塞到那油腻腻的白围裙口袋里的同时,熟练地从盆里抓出一块肉来,称过后放在肉案上随便剁成碎块儿,再顺手从旁边的小筐里拿出早已备好的火烧用刀从边上刮开,把切好的肉塞进去。旁边早已急不可耐的食客接过这俗称“蛤蟆衔泥”的火烧夹肉后立刻大快朵颐。

向齐先生推荐老樊猪头肉的时候,猪头肉的创始人老樊已经于几年前病故,但他的后人把这门手艺继承了下来,并在老街口开了一个铺面。有了铺面的猪头肉还如老樊生前那样于每天傍晚出锅,趁热上市。每每那时,便有许多人拥挤在那个小铺前争相“蛤蟆衔泥”——因为大家都知道美食有限,晚去一会儿就吃不到了。

那天,我们安排了人早早就去排队,并特意交代要按人头一人一个。晚饭时,除了几样应时小菜,主食就是一人一个火烧夹猪头肉了。因买得及时,火烧夹肉都还冒着热气。熟知其味的当地朋友几乎忍不住连连咽口水。

齐先生先是看着这夹了肉恰如张了嘴的蛤蟆(这样的吃法在这里就叫“蛤蟆衔泥”)状的火烧,看我们都大快朵颐,便也拿了一个试着咬了一口。接下来就没人说话了,更没人去动筷子夹其他的菜。

每个人手中的火烧都如风卷残云般吃得干干净净,此时摆放火烧的大盘里还剩下一个。我突然想起,司机临时有事不在这里吃饭,才多出一个。

这时,齐先生也不谦让,径自就抓起了剩下的那个火烧。然而,他还未送到嘴边,身旁的夫人却劈手就给夺了过来,并在放回盘里的同时小声告诉他不能再吃了。

先生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嗨,我现在十分不自由,就连吃饭也有人管……”

我自然不好说些什么,只是劝他们吃些其他,并顺着先生说些闲话。然而,在说话的时候,先生竟趁夫人不注意一把将那个火烧抓到了手里。看夫人警觉地看他,便又不好意思地把火烧一掰两半说:“咱俩一人一半……”

大家会心一笑,觉得能让先生满意,也算我们的接待任务圆满完成了。然而就在这时,先生说话了:“以后,我要是再来,就不要安排其他饭菜了。一个猪头肉夹火烧加一碟咸菜,再有一碗小米粥,足矣!”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