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景
案例:
王女士70岁的母亲突发脑血管病,住院手术和康复期间需要全程陪护。近一个月下来,王女士感慨良多。她说:“照顾生病的老人是技术活儿也是力气活儿。”喂饭、翻身、肢体按摩、口腔护理、大小便辅助、更换护理垫和床单,大大小小十几项工作,24小时连轴转,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同时还要面对经济压力,王女士感到身心俱疲。母亲在医院也不太适应,同时还很自责,觉得自己成了家庭的负担。
生活中,部分老年人得到治疗后虽然出院了,却是家庭长期照护的开始。
分析:
根据国家老龄委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8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因衰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对于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来说,不专业的照护、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抑的生活环境都会对其身心造成巨大影响;对于家属来说,工作压力、独生子女焦虑和经济负担也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需要,在给予失能老人高质量照护的同时又不用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这是子女的困扰,也是家庭的难题。
对策:
老人层面:老年人生病住院或居家被照护时易出现自责的情况,感到自己患病连累亲人,容易对疾病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老年人要学会接纳疾病,接受需要有人照护的现状。当开始接受的时候,心态才会慢慢平和。合理看待治病买药花的钱,不要过分担心疾病会让生活变得更拮据。可根据身体状况适当培养兴趣爱好。当你沉浸于兴趣爱好之中时,就会感到放松愉悦,就能过好每一天。
家属层面: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或借助一些照护书籍、视频,学习疾病知识和照护技巧,这样在老年人病情发展时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遇到突发事件时也能得心应手。要耐心细致地护理老人,帮助不能自理的老人保持身体清洁,协助其翻身、为其拍背、按摩受压部位,及时处理分泌物,保持床铺干净。要给予老人情感的支持与鼓励,这样老人紧张焦虑的情绪才会得到缓解。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几个人轮流照护老人,这样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互相安慰、减轻压力。
社会层面:引导并加大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领域人力、资金、硬件设施等的投入力度;支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建设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林语堂在《论老年的来临》中说:“老年甚至比儿童更依赖家人,因为他们恐惧感比较明显,他们的欲望也比较确定。”如何让老年人既能得到精心照护又能拥有尊严,如何解决当下中年人在照护父母方面的困境,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作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