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3月8日 星期

“她”字的诞生


说起“她”字,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刘半农。有人认为是刘半农创造了“她”字。其实,我国古代已有“她”字,是方言中对母亲的称呼,读作“jiě”,属于生僻字,后废弃不用。20世纪20年代女权运动兴起,“她”有了“tā”这个音。

从1917年起,在《新青年》编辑圈内部,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开始讨论“she”的翻译问题。刘半农提出创造一个“她”字来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不过,这个建议只是作为非正式的提议,在编辑圈内部提起过,影响有限。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译作的说明。文中指出,刘半农曾提起创造一个“她”字,但是创造一个新字在印刷时需要新铸很多铅字,很不方便,所以暂不提倡,而是决定在当时通用的“他”字右下角标注一个小号的“女”字,以此来代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此后的《新青年》杂志,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出现时,都会在“他”右下角加一个小“女”字来表示。这个造型别扭的新字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于是,文化界展开了一场关于中文女性第三人称代词选择的大讨论。1919年2月,《新青年》刊登的一篇题为《英文“she”字译法的商榷》的文章,公开了语言学家钱玄同与周作人的对谈。对谈的结果是两人达成共识,用相对古雅且便于印刷的“伊”字来作为中文里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当时的很多文人学者开始用“伊”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同时,文章中刘半农提议过的“她”也被更多的人了解,意外地受到一些人的青睐,并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这其中就有一名叫康白情的青年白话诗人。1919年5月,康白情发表《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大学宜首开女禁论》等一系列文章,探讨女性解放的话题,倡导男女平等。他在文章中有意使用“她”,给这个字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含义。“她”的使用成为当时倡导男女平等的象征性符号。然而,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大作家,像鲁迅、茅盾、叶圣陶等人已经开始使用“伊”字,“她”的使用就显得有些“非主流”。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