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气温转暖,儿童手足口病病例数明显增加。医生提醒,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后,家长、老师应多关注孩子手、足、口等部位症状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飞沫、接触及食物污染等途径传播,主要在3岁至5岁儿童中流行。患儿通常会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患病后,患儿口腔内会出现疱疹,初期为小红点,后发展为水泡,最终破溃形成溃疡。此外,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手足口病称为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口腔内有疱疹,而手、足和臀部没有丘疹。这种病症较为少见,要避免误诊或漏诊。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医生建议,接触公共物品后、进食或抚触口鼻前应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不洁的食物。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症状轻微,一周左右即可自愈,但严重的手足口病或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尤为重要。除了日常加强防护外,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也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