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新华字典》(第12版)112页对“怼(duì)”的解释是“怨恨”。古人怎么写这个字?它还表示哪些意思?这些意义又是怎么来的?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查阅《说文解字》。
“怼”在《说文解字》中作“懟”。《说文解字·心部》:“懟,怨也。从心,對声。”“懟”是形声字,“心”作形旁,表示其意义跟心理情感有关;“對”作声旁,表示其读音。汉字简化时,因“對”简化作“对”,依偏旁类推,“懟”简化作“怼”。本义指怨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意思是说,为什么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将能怨谁?引申指狠戾、凶狠,《诗经·大雅·荡》里“而秉义类,强御多怼”中“怼”就是凶狠的意思。中华典籍还有很多用例。《尔雅》《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古代辞书也均收录“怼”(懟)字。可见,古代汉语中,“怼”(懟)是一个常用字。
《说文解字》还有一个与“懟”音义相同的字。清代段玉裁在“懟”下注:“今与憝(duì)音义皆同,谓为一字。”《说文解字·心部》:“憝,怨也。从心,敦声。《周书》曰:‘凡民罔不憝。’”“憝”也是形声字,“心”作形旁,表示其意义跟心理情感有关;“敦”作声旁,表示其读音。本义指怨恨,并引用《尚书·周书·康诰》来印证字义,这种以字说经、以经证字的模式是《说文解字》的一种体例。引申指怨恨的对象,即凶恶、奸恶,又引申指恶人,如元恶大憝。《新华字典》“怼”的同页也收录了“憝”字。
在现代汉语中,“怼”的意义有了进一步扩展,词义由重变轻。由怨恨、凶狠引申指责备、责问等,如:你把这事办砸了,等着经理怼你吧!被指责、被批评意味着发生言语的顶撞,由此“怼”又引申指实物的碰撞,如:今天真倒霉,出门被自行车怼了。在河南特别是漯河舞阳一带的方言中,含义更加广泛。当地俗语有“喝了舞阳水,句句不离怼”的说法,表示吃、喝、打、推、抓等行为时均可用“怼”,“怼”成了一个万能动词,而且其使用区域还有向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表示以上意义时,方言中“怼”的拼读与调值与普通话是有差别的。
“怼”字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在中华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必然孕育了独特的方言文化。在河南、在漯河、在舞阳,“怼”字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或许因为它的音义暗合了中原人耿直豪爽、爱憎分明的淳朴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