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7月15日 星期

浚县泥咕咕 穿越时空“唱”乡愁

王红瑞制作的泥咕咕。


■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尾部能吹响的泥燕子,颈项毛茸茸的泥狮子,形态各异的“十二生肖”…… 在“食全食美·漯在其中”2024年漯河市食品文化旅游宣传月活动中,鹤壁市浚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王红瑞制作的泥咕咕成了众人追捧的网红产品。

泥咕咕是中原地区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能被吹得“喔喔”作响。它始于远古,兴于隋唐,享有“泥塑活化石”的美誉。王红瑞出生于浚县西杨玘屯村,该村是泥咕咕的诞生地和集中产地,被称为“中国泥塑第一村”。王红瑞自幼受家庭熏陶,随其祖父王蓝田、父亲王学锋制作泥咕咕,他的作品秉承传统,在粗犷憨厚中凸显灵气,充满乡土气息。

泥咕咕以当地出产的黄河胶泥为原料,经过晒土、筛土、和水,再反复捶打,直到不粘手才可以使用。制作泥咕咕还需要专业的制作工具,以制作咕咕鸟为例,要依次备好一头尖一头圆的竹签,用于塑形和扎孔;圆珠笔笔杆,用于塑造咕咕鸟的眼睛;黑、白、红、黄、绿等五种颜料和毛笔数支,用于彩绘。随后经过捏制、晾晒、烧制、彩绘等步骤,造型生动的泥咕咕才会呈现在众人面前。

“泥咕咕种类繁多,造型不仅有传统的飞禽走兽、人物,还与时俱进增加了不少新颖的文创元素和卡通动漫形象。”王红瑞说,古老朴素的泥咕咕承载着历史沉积下的民俗、乡愁,也通过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6年5月,泥咕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浚县泥咕咕被作为国礼赠送给驻华大使和国际友人。2011年8月,鹤壁市浚县泥咕咕研究院成立。

如何传承与发展浚县“泥咕咕”?王红瑞早在几年前就和国内的一些博物馆、设计师联合创作文创产品,与各大院校合作授课,让泥咕咕进入高等学府。同时,浚县泥咕咕研究院先后培训了民间艺人数百人次,接待数万大学生实地考察、学习、调研,为泥咕咕的传承创新注入了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