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对“守正创新”进行追根溯源,有利于我们全面领会其文化意蕴,深刻把握其核心要旨,增强运用这一科学思想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自信和自觉。
“守正创新”融合了“守正”与“创新”两方面的内涵。
我们先说“守正”。《说文解字·宀部》:“守,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守”是会意字,由表示官府之事的“宀”和表示法度的“寸”会意。本义指官吏的职守,引申指遵守、奉行等义,如守正不阿、守正奉公。从造字理据看,“守”强调的是法度和规则。
甲骨文“正”字由“囗(wéi)”和“止”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囗”是城邑的象形,下部“止”表示人脚,会意为征伐城邑。后来“囗”逐渐简化为一横,写作“正”。“正”本义是征伐。戴家祥在《金文大字典》中解释“政”时说:“征伐的目的是惩不善,使之归顺,故‘正’引申义为是正之‘是’。”征伐意味着有所平定、有所纠正,所以“正”有平定义、匡正义。许慎在《说文解字·正部》中解释:“正,是也。从止,一以止。”“正”训为“是”,“是”训为“直”,强调的是平正、不偏斜。用于抽象的意义,“正”引申为正直、公正,又引申为合乎法度。“守正”就是遵循正道、恪守法度,是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该词较早见于汉代司马迁《史记·礼书》:“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这里司马迁针砭时弊,从另一个角度强调要恪守正道。
再看“创新”。创新的“创”在《说文解字》中本作“刱”。《说文解字·井部》:“刱(chuàng),造法刱业也。从井,刅(chuāng)声。读若创(chuāng)。”“刱”是形声字,“井”作形旁,表示秩序、法则;“刅”作声旁,表示读音。“刱”本义指创造法则、创造事物。后来,人们用本表示创(chuāng)伤义的“创”替代了“刱”。
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斤部》中“新”字的注:“新,取木也。从斤、木,辛声。”“新”是会意兼形声字,由表示斧头的“斤”和“木”会意,“辛”表示读音。“新”本义指伐木,引申指所伐出之木,后此义写作“薪”。伐木是不断出新的过程,所以“新”假借为新旧的“新”。创新中的“新”即是更新、变新之义。创新意识根植中华文化沃土,创新思维是国人流淌在骨子里的血脉基因。《礼记·大学》有言:“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一词较早见于《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这里的“创新”指的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正所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延伸和升华,二者相辅相成、共生互补、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如今,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深刻变革、深刻变动、深刻调整、深刻变化”的时代,彰显历史主动、做好“两个结合”,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自我革命实效。但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对改什么、怎么改,要做到头脑清醒、心中有数: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唯有守正创新,我们的改革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