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河庆
4月7日,一场由省作家协会、省文学院、时代报告杂志社、市文联联合主办,《奔流》编辑部、市作家协会承办的文学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此次研讨会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文学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市作家刘金涛的中篇小说《悠悠金水情》。本报记者结合研讨会观点与作者独家访谈,探寻这部作品背后的创作初衷与社会价值。
刘金涛,1969年出生,漯河市人,现居郑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省级报刊发表文艺作品近百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漯河滩》。从《漯河滩》到《悠悠金水情》,从写漯河的沙澧河到写郑州的金水河,从民国题材到现实题材,刘金涛在文学创作中不断提升自己驾驭宏大叙事的能力。
《悠悠金水情》刊载在省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奔流》2025年第一期。《悠悠金水情》以省会绿城金水河为背景,讲述了绿城大学心理学教授孟德民退休后,积极发挥余热,凭借专业知识为青年创业者、弱势群体化解心理阴霾的故事。该作品发表后,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其现实题材与人文关怀触动了众多读者的心弦。
刘金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创作源于“少年时代的苦闷”。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的成长经历,让他自幼在烟盒纸和废报纸上书写心事。“16岁时我发表第一个作品,此后,文学成了我精神的慰藉。”他摩挲着已经泛黄的稿费单,眼神里仍有少年般的炽热。
命运的波折未曾阻断他的文学之路。2009年,刘金涛做完髋关节手术后不久,完成了长篇小说《漯河滩》,却因题材冷门屡遭退稿。直至华夏出版社编辑看到书稿后感叹:“一个残疾人笔下的江湖,竟有如此磅礴的生命力!”
“《悠悠金水情》是命运与城市共同孕育的果实。”刘金涛告诉记者,他的妻子是一所高校的副教授、二级心理咨询师。他们定居郑州后,经常在河边散步,也经常目睹爱人和同行为居民解开心结的情景。“我想写一群普通人如何在困境中彼此照亮,而金水河千年流淌的包容,恰好承载了这种精神。”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作品“生活化的语言”与“鲜活群像”不吝赞美,但刘金涛却自揭“短处”:“这篇4万字的中篇小说本是长篇小说《静静的金水河》的‘衍生作业’,创作仅用了一个月。”原来,他在《奔流》作家研讨班学习期间,选取长篇小说中创业者之一的故事独立成篇,意外获得刊发机会。
“南豫见老师曾批评我‘写历史题材驾轻就熟,写现实题材却像隔层纱。”刘金涛笑着说。为突破创作瓶颈,他将视角从民国江湖转向当下市井,把妻子参与的社区心理援助案例融入故事,甚至将自家在金水河边的居住经历也融入其中。“河水流淌的不仅是风景,还是一代代人传递的温度。”刘金涛说。
“专家学者对作品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把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消化吸收,争取在长篇小说出版时,更上一层楼。”刘金涛透露,30万字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金水河》已进入终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