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震
2月16日,“红红火火过大年”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在万众期待中举行。参加展演的舞阳县舞泉镇北街村铿锵锣鼓表演队队员从激昂奋进的传统曲目,到富有创意的现代改编,不同风格的节目表演行云流水,让人目不暇接。队员们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飞,鼓点紧密而富有节奏,镲声清脆响亮,二者相互交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最终,他们表演的节目《盛世鼓乐》脱颖而出,被评为最佳展演作品。
4月17日,记者走进北街村。铿锵锣鼓表演队领队罗宏业告诉记者,表演队成立于2015年,现有队员60余人。
铿锵锣鼓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内容丰富。铿锵锣鼓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激昂的锣鼓声能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因此最初被用于作战助威,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节日时的盛大表演。尽管在其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名称并未统一,但这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民俗表演形式一直深受群众喜爱。
谈及与锣鼓艺术的缘分,罗宏业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春节的舞狮和踩高跷表演是最令人难忘的,而这些精彩表演的背后,总是伴随着锣鼓的激昂节奏。他逐渐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后报考戏校,学习锣鼓演奏,毕业后曾在多家剧团担任司鼓。后又在民间艺人张德运指导下学习鼓、铙等乐器演奏。表演队成立后,罗宏业怀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传承的责任感,聘请张德运担任技术指导,为表演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锣鼓艺术以其特有的神韵、声韵以及表演中的灵活性、即兴性、情景性,使口传心授成为主要的传承方式。张德运将明清时期的鼓谱、铙谱等倾囊相授。为了让队员都能看得懂曲谱,罗宏业创新整理出《狮子滚绣球》《小鸟闹竹园》《三百锤》《凤点头》《战场》等曲牌,为锣鼓艺术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在演奏形式上,铿锵锣鼓表演队进行创新,使铿锵锣鼓更加气势磅礴。”罗宏业介绍,在表演中,锣手与乐器演奏重视演奏姿势和手势表演;鼓手借鉴指、摇、劈、挑、划等武术动作,手势鼓花千变万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如鼓手在演奏中,鼓槌活动幅度极大,做出各种演奏动作和表演造型,尤其是鼓槌上下操控动作自然轻松、大方得体,加上鼓槌的微微颤抖,给观众以热情、优美之感。同时,一个鼓有多个打击部位,响击、闷击、轻击、重击,能发出几十种不同的声音。
此外,铿锵锣鼓还巧妙地融入了舞蹈、武术、戏曲等多种元素,形成了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其打法多变、编排新颖,边鼓边舞的动作刚劲有力、张弛有度。节目队形层次分明,变化有序,疏密有致,既聚得拢又放得开。演员行走线路流畅,横、直、斜、弧、圆、方六种线路巧妙交替,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在罗宏业看来,铿锵锣鼓表演队成立10年来,能够在市、县比赛中屡获大奖,既是队员们精益求精、刻苦训练的结果,也是更多人加入这支队伍,不断注入新鲜活力的结果。凭借着对民间艺术的喜爱,队伍从最初的十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让罗宏业感动的是,表演队中有十余名舞狮子的孩子,最小的今年4岁,最大的12岁。舞狮需要练习扎马步、一字马等基本功,但他们没有叫苦喊累。在完成功课之余,他们还主动学习舞狮、锣鼓。从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渴望的眼睛里,罗宏业看到了民间艺术传承的希望。
如今,北街村铿锵锣鼓已成为一个文化品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品牌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