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玲
总是想起老家的屋檐,那下面有许多“宝藏”。
屋檐有一尺多宽,有的是麦草,有的是瓦片;屋檐下的墙,有的是土墙,有的是红砖墙。屋檐下充满人间烟火,我们总是可以从屋檐下取出吃的、用的、玩的,似乎这里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最常见的是辣椒和大蒜。这些农作物家家户户每年都会种。大蒜通常在端午节前后收获,人们会将其编在一起,再在屋檐下钉上钉子,或者在墙上找个窟窿,塞上木棒或树枝,把大蒜挂上去。尽管风吹雨淋,但在屋檐的庇护下,大蒜总是安然无恙,随时可以取用。辣椒则是在秋后采摘的。妈妈和奶奶用针线穿过辣椒柄,穿成串挂在屋檐下。这些辣椒中有的半青半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最终会变得通红。一串串辣椒就像灶台下的火焰,把屋檐装点得格外漂亮。这两种辛辣食物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作料。中午做捞面条时,擀好面条后,从屋檐下揪下两个干辣椒、两头大蒜,放进蒜臼里捣碎,加入盐和醋,调成蒜汁,舀两勺拌在面条里,味道绝了。不管有没有臊子,都能让人吃上两大碗。
屋檐下还挂着一个个玉米棒子,这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人们把从地里掰回来的玉米编起来挂在屋檐下晒干。无论遭遇大风、大雨或是大雪,玉米都不会坏掉。玉米棒子和辣椒、大蒜一起,把屋檐下的墙壁装饰得如同一幅画。我给这幅画命名为《丰收》,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早晨起床,院子里传来鸡的“咕咕”叫声。我从屋檐下拽下两个玉米棒子用手揉搓,把玉米粒剥下来撒出去,鸡立刻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啄食。看着它们的样子,我就会想,到了傍晚,说不定又能在鸡窝里捡到热乎乎的蛋了。农家的日子就是这么朴实、鲜活。
屋檐下的土墙往往有裂缝,里面藏着更多“宝藏”,也许是一盒火柴、一个打火机、半截蜡烛,或者几根钉子。说不定有一天烧火做饭时发现灶台上的火柴盒空了,在屋檐下的墙缝里找一找,就能找到火柴应急。墙缝里还有我心爱的花籽。我爱花,想要收集所有花籽,像凤仙花、鸡冠花、烧汤花等。秋天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把花籽收集起来,用纸包好,塞进墙缝里。当春风拂过,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在墙缝里找花籽,剥开纸包,将完好无损的花籽撒在花盆里,种下一季的美丽。屋檐下还藏着玻璃弹珠、鸡毛毽子、红薯秧做的跳绳,这些玩具给孩子们带来了简单而纯粹的欢乐。
屋檐下常常还藏着一个鸡窝。人们会在屋檐下的木窗上拴一个竹篮子,在里面垫上厚厚的秸秆,软软的、暖暖的。那些肥胖的母鸡吃饱了,就卧在篮子里下蛋。夕阳西下时,走到屋檐下看看鸡窝,说不定就能看到五六个鸡蛋,光溜溜、圆乎乎的。人们满心欢喜地捡起来,轻轻放进罐子里攒着。等到罐子装满了鸡蛋,就拿到供销社卖掉,换来的钱可以买盐、糖、蜡烛、火柴。屋檐下的小小鸡窝就像农家人的银行,总能带来满满的收获。
屋檐下还挂着镰刀、铲子、锄头等农具。放学后,孩子们急匆匆地跑回家,直奔屋檐下,取下镰刀、铲子,去割草、挖野菜。他们把割来的青草和野菜背回家,用来喂牛、喂猪。这些农具见证了农家人的勤劳与踏实,也陪伴着他们完成各种农活儿。就这样,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农家人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希望的田野、收获着岁月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