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孙 震
图/本报记者 王嘉明
“咚咚锵、咚咚锵……”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响起,两只“老虎”踩着鼓点摇头摆尾,威风凛凛地向观众走来。现场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2月16日,“红红火火过大年”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中,郾城区李集镇郭东村武术老虎会表演的《武松打虎》深受群众喜爱。在我市,常见的传统民俗表演有舞龙、舞狮,但舞老虎不多见。
5月10日,记者走进郭东村了解舞老虎这项民间艺术。郭东村舞老虎第九代传承人、78岁的郭金毛介绍,郭东村舞老虎最早可追溯到800多年前。当时,村里习武之风盛行,郭东村村民不满足于单调的习武生活,从老虎的腾、跳、扑、卧等动作中获得灵感,经过反复琢磨,编排出舞老虎,并自发成立了武术老虎会。
郭东村武术是中原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其套路属于“心意门组合大洪拳”,至今已传承11代。以前的郭东村村民大都会打两趟拳。“心意门组合大洪拳72偏门、36正门,门路没多少,破法无穷尽。”郭金毛告诉记者,这些训练要诀代代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
“家人告诉我,想要舞出老虎的气势,就必须有真功夫。我10岁学习洪拳,17岁开始舞老虎。每年进入腊月后,周边村庄就会派人到村里请会下帖。会首将收到的帖子汇集到一起,根据路途远近等定好到各村舞老虎的时间。只要下帖就得去——这是武术老虎会的规矩。演出前,我们先到村里的祖始庙祭拜,祈求演出顺利。除了正月十三不演出外,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天都得表演三四场。我们渴了喝点儿茶,饿了吃点儿自带的干粮。大家劲头儿都很足,不管到哪个村演出,都能得到观众的赞许。”郭金毛回忆起过去的时光,眼中闪烁着光芒。
在郭东村武术老虎会成员孙金发看来,舞老虎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其在道具、服饰及伴奏音乐上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孙金发介绍,舞老虎表演主要由领虎者、老虎表演者和乐器演奏者完成。《武松打虎》的领虎者身着黑色衣服、手持红缨枪出场,将两只“老虎”引出来。每只“老虎”由两名表演者装扮。老虎表演者模仿老虎的扑、跃、腾、卧、闪等动作,时而虎啸长吟,时而张牙舞爪,与领虎者进行激烈搏斗,场面惊心动魄。后来,为了让喜庆氛围更加浓厚,郭金毛增加了《二郎驯虎》这一节目:身着红色衣服的领虎者在一张方桌上表演多种高难度的武术动作,老虎表演者则表现出憨态可掬的样子。舞老虎期间,武术老虎会成员还穿插春秋大刀、单刀、棍、九节鞭等表演。乐器演奏者用大鼓、大铙、小铙、大镲、小镲等伴奏。每当表演达到高潮,观众都会呐喊助威。
老虎表演者动作轻巧,常结合方桌等道具进行表演。乐器演奏者以鼓、锣、镲伴奏配合老虎表演者的步伐,表现老虎勇猛彪悍或顽皮可爱的特征。“老虎”对领虎者的追逐、围堵都是小跑步,脚下动作越快,整体动作就越快。表演者会将老虎的粗犷特点表现出来,如奔跑时的迈步,同时注重对细节的刻画,模仿老虎舔爪、挠痒等生活细节。
每年春节期间,郭东村武术老虎会都会受邀参加各类文艺活动。每年腊月,武术老虎会成员都要进行集训。随着年轻人不断加入武术老虎会队伍,郭金毛看到了传承的希望,准备将舞老虎申请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我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舞老虎。这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现在,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我们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我们手里失传。”郭金毛的话语中透着坚定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