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夸口、说大话叫作“吹牛皮”。
据传,“吹牛皮”一词源于我国黄河上游一带。顾颉刚先生在《史林杂识初编》一文中对此曾作了生动有趣的论述:“我国甘肃、青海一带,大河不少,水急滩险,不可行船。人们便以牛、羊皮制成皮袋,又连结而为筏子,作为渡河工具。羊皮袋都以口吹气,待气饱满后,就紧缚袋口,不让它漏气。至于牛皮袋,口不易吹,人们便先取一羊皮袋,一端系于铁筒,塞筒入牛皮袋之口,然后张开羊皮袋的另一端,拿两手扇动羊皮袋,用这样的办法把气压入牛皮袋中。”1938年,顾先生自西宁乘皮筏至皋兰,在皋兰城北见黄河两岸制牛、羊皮筏者甚多。那里的居民不耐烦别人夸口时,便说:“请你到黄河边上去吧!”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好说大话,请到黄河边上吹牛皮好了。顾先生认为“吹牛皮”一语源出西北,后来传播至其他地区。他还列举不少文献资料,说明我国自汉代开始,已用牛、羊皮制筏。皮筏子是黄河沿岸人们渡河时最具特色的传统工具。皮筏子,古时又称“革船”。根据这些资料来看,跟制作牛皮筏有关的“吹牛皮”一语,顾先生虽未说明它始于何时,但想来也流传了不少时间。
“吹牛皮”的另一说法源于宰杀羊等家畜。从前,屠夫宰杀羊,在血放完了以后,会在羊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插进去捅一捅,然后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羊全身都膨胀起来。这样操作后,剥皮的时候会很方便。这叫“吹羊”。宰牛的时候,屠夫极少用这种方法,因为牛体形比羊大许多、牛皮很坚韧。要想把整头牛的皮吹胀起来,十分费劲。谁要是说他能吹牛皮,那他真的是在夸口。从此,“吹牛皮”便成了“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后来,“吹牛皮”简化为“吹牛”。
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