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海
37.风声。今义一,刮风的声音,是它的本义。例:“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今义二,用的是比喻义,指某种信息或传闻刚被泄露出来。例:“本来打算秘不外宣的事,却不慎走漏了风声。”古义一,指好的风气。例:“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后汉书·陈蕃传》)古义二,名声。例:“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刘伶《酒德颂》)古义三,散布,传扬。例:“群丑交构,为其风声。”(《宋书·武帝纪》)古义四,传闻散播出来的消息。例:“时闻消息于风声,托旧情于思想。”(王朗《与靖书》)
38.风味。今多指有地方特色的东西。例:“漯河风味小吃,飘香天下,誉满神州。”古义一,指人的风度风采。例:“沈伯玉温雅有风味,和而能辨,与人共事,皆为深交。”(《宋书·自序》)古义二,情趣,特色。例:“小草真成有风味,东园添我老生涯。”(黄庭坚《戏答王观复酴醿菊》)古义三,跟今义基本相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例:“南州橙柑,青鸟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风味照座,劈之香雾噀人。”(刘峻《送橘启》)
39.风云。今一般用它的比喻义,指变幻动荡的局势。例:“当今世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古义一,比喻人的际遇。例:“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后汉书·耿纯传》)古义二,比喻高峻的所在。例:“径路绝,风云通。”(左思《吴都赋》)古义三,比喻人的地位高。例:“奋跃渊途,跨腾风云。”(潘岳《杨荆州诔》)古义四,比喻人的高才卓识。例:“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李白《猛虎行》)古义五,比喻天下局势。例:“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挥足以动风云。”(《后汉书·皇甫嵩传》)
40.锋芒。今义比喻人显露出来的才干。例:“仁兄初出茅庐,不可锋芒毕露。”古义一,比喻细小微不足道。例:“作《洞历》十篇,上自黄帝,下至汉朝,锋芒毛发之事,莫不记载。”(王充《论衡·超奇》)古义二,比喻锐气。例:“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为袁绍檄豫州》)
41.逢迎。今指说话做事刻意巴结迎合以讨好人,多用于贬义。例:“惯于拍马逢迎主子者,也更会狗仗人势欺负弱小。”古义一,迎接。例:“田光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战国策·燕策三》)古义二,冲击。例:“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史记·项羽本纪》)古义三,奉承。例:“君之恶心未发,臣以谄媚逢迎而导君为非,故曰罪大。”(赵岐《孟子注疏》)
42.讽刺。今义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例:“尖刻的讽刺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也足以引起人的警觉。”古义是用婉言微语进行劝说。例:“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文心雕龙·书记》)这个词古今区别主要在用意、在目的。今人重在“刺”,多有主观恶意,直击要害,目的是让对方情绪受打击、名誉受损失,用词比较辛辣。古人重在“讽”,目的是奉劝,提醒对方改正过失、规避风险,语气相对比较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