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锦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句话出自明代刘基的《拟连珠》,大意是说,事物的甜与苦,尝过的人才能辨别;道路的平坦与险阻,走过的人才知道。这句箴言恰似一面穿越时空的明镜,映照出从实践出真知的古老智慧。这种认知观在《说文解字》对“尝”和“履”的解释中体现得尤为精妙。
“尝”的繁体写作“嘗”。《说文解字·旨部》:“嘗,口味之也。从旨,尚声。”“嘗”是形声字,下部的“旨”像用汤匙向口中送食物的样子,在字中作形旁,表示甘美;上部的“尚”为声旁,表示读音。其本义是口舌辨别滋味,引申为吃、食用,又引申为尝试、经历。正如陆羽著《茶经》考察三十二州山水、李时珍撰《本草纲目》遍寻南北药草。这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觉悟,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
“履”,《说文解字·履部》:“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chì),从夊(suī),舟象履形。一曰尸声。凡履之属皆从履。”甲骨文“履”字像一人用脚踩踏的样子;小篆“履”是会意字,由表示人的“尸”、表示道路的“彳”、表示脚趾的“夊”和“舟”形的“鞋子”会意。“履”的本义是踩、践踏,引申指行走、履行等,还引申指鞋。戴家祥在《金文大字典》中指其本义为“践而行之”。《礼记·中庸》“行远必自迩”的实践总结正是“履”字原始意象的哲学转化。周公“制礼作乐”而“履天子之籍”,正是通过“履”的实践将天命落实到秩序,说明实践才是打开认知之门的钥匙。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们不难发现,“尝”与“履”的造字理据中蕴含着“尝试、实践”之义,反映了中华先民对“实践出真知”的认知。《拟连珠》中“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句话,在于引导人们注重实学、实干、实效、实功,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本质性认识。真知必从力行中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