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菡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但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子女们树立着做人做事的标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一起闲聊,谈及武汉医疗人员紧缺,国家号召各省组织医疗队奔赴武汉支援,愿意去的医护人员可以报名。年轻时是乡村医生、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母亲听到后,立刻严肃地说:“我也报名!”她忘了自己年事已高,还以为自己风华正茂,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呢。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父亲交公粮时的情景。那时,只要交公粮的通知一下达,父亲总是村里第一个去交的。去之前,他总是把粮食晒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晒得随便捡起一粒往嘴里一送,咬起来嘎嘣响,真正干透了才行。对于要交的公粮,他不仅挑最好、最饱满的,还要一点一点地把里面的砂子、石子、土坷垃、草籽什么的都挑选出来。
当时,尚是孩童的我问父亲,为什么在交公粮这件事上要那么郑重?他神情庄重地说:“以前,一年到头拼死拼活地干,最后也只分一点儿粮食,没吃过饱饭。后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把土地分给个人种了,虽然还是辛苦,但一家人不仅能吃饱饭了,粮食还多得吃不完。要不是国家政策好,恐怕咱农民还在饿肚子呢!国家对咱农民好,咱也要对国家好,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国家要求交公粮,咱就要积极响应号召,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为国家做贡献。”我听后,觉得一向老实、本分、木讷的父亲,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寻常百姓的家国情怀,他们没有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但就是诚挚地、用最朴素的行动爱着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