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

岁月深处猜谜声


■郎纪山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农村的娱乐项目极少,漫漫冬夜里,在如豆的昏黄灯影下,伴着母亲嗡嗡嘤嘤的纺车声,我们几个孩子就凑在一起猜谜语,俗称“破谜”。

南面来了一只虎,撅尾巴啃土——笤帚。四四方方一座城,里边埋伏百余兵;若是士兵出了城,刺啦一声放光明——火柴。那边儿过来一只猴,跳进锅里洗洗头——勺子。俩孩儿一般高,晚上睡觉搂住腰——门闩……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那时,我们所猜的谜语,多与农家的生产生活有关。很多谜语,合仄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思之妙趣横生。

“东场里,西场里,俩孩在那儿哭娘哩。”这则谜语暗喻的是一个农事活动:碾场。麦收时节,烈日下的庄头村尾的场地里,农人使着牲口,拽拉着石磙碾场脱麦粒,“啪”的一声脆响,头戴草帽的庄稼汉当空撩了一个漂亮的鞭花儿,牲口拽拉的石磙一下子欢快地跑动起来,木制的尖轴与石磙的凹槽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吱扭”的声音,像小孩子一声连着一声地喊娘。世易时移,收割机“隆隆”的轰鸣声早已替代了石磙的碾场声,碾场成了记忆。这谜语,也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东坑里,西坑里,俩人在那儿剥葱哩。”这则谜语隐喻的也是一个劳动场景:剥麻。绳,在人们过去的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而制绳的材料就是麻纤维。麻的种类很多,种植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多生长在荒沟野地里,耐涝耐贫瘠,其纤维柔韧,古时常用来制衣,称作“麻衣”,为乡野之人穿用。获取麻纤维,先把收割的麻打成小捆,再置入水坑中沤一段时间,使表皮脱落。沤制好的麻从水中捞出后,一根一根剥去表皮,然后淘洗干净、晾干,整个劳动过程又脏又辛苦。现在,科技的发展让麻早已退出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剥麻的劳动场景也就看不到了。

“一穗谷子,扑棱一屋子。”这则谜语隐喻的是一种物件——油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人家极少用电灯,照明多用油灯。黑暗里,点燃一盏油灯,带来一片光明。灯火摇曳着,黄黄的如同一穗儿金灿灿的谷穗,给人的感觉温馨而惬意。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到晚上灯火通明。油灯和其他旧物件一样,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我的谜,多着哩,都在墙上贴着哩。”谜底为土墙上的麦秸。过去,乡下农村的房屋多为土墙草房。为使墙体坚固,用泥土跺墙时,得掺些麦草。墙体经过多次修整,一根一根的麦草就裸露在墙体的表面,好像贴在墙上一样。现在,即使是在偏远的乡村,土墙草房怕也只能在影视剧里才可看到了。

乡下农村的谜语,是农家衣食住行的记录,是劳动生产场景的再现,是田野里的风,是村庄上空漂浮的炊烟……

■流金岁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