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2月24日 星期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家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同时能够真实反映书写者的内心世界。《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收录了五十多位作者的近百封红色家书,既有陶铸、邓子恢、帅孟奇、周扬、项南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包括陆更夫、竺清旦、吉鸿昌、左权等革命烈士,还有很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付出艰辛乃至生命的普通党员。它们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辉煌历程,也呈现出了共产党员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虽不是宏大叙事的文体,但细节却鲜活生动、触手可及,让读者有机会重温历史,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红色家书中,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家书读来最令人感动,它们的时间跨度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时期,共产党人的家书中充满了愿为信仰而献身的革命豪情,而家书背后则是一段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我在高安已住二十多日,现南昌(江西省城)已克复,三二日后,我将到江西省城去了!……南昌到汉口只需二日,汉口四日到重庆,要是我回家也很容易,不过我现在不能回来!”这是革命烈士陆更夫于北伐途中在家书中写下的话,收信者是家中五弟,家信的背面还绘上了北伐战争进军线路略图,地图旁有小字标注:“南昌文物‘滕王阁’被军阀所毁,实在可惜!” 陆更夫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32年被捕,从容就义。据家人讲述,在黄埔时,有同学取笑陆更夫:“更夫者,打更匠也!”他笑答:“眼前中国就需要更多的打更匠,彻夜巡逻,警惕匪盗,报晓黎明!打更匠有什么不好?”在校时,陆更夫悉心学习政治、军事,购买革命书籍甚多,如《向导》《中国青年》等,从不乱花钱,只有买书的癖好。每次见到朋友他总是关切地询问:“现在读何书?有何感想心得?”而在这封匆匆写于北伐途中的家信中,他也不忘询问五弟读书的进度。1930年,有同乡在上海见到陆更夫随身带着不少钱,便向其建议应为家庭提供一些经济帮助,陆更夫拒绝了:“这钱只能用于革命。” “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笔家书有着从容不迫的镇定。18岁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在北伐战争中,吉鸿昌所率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铁军”。1931年,因不愿打内战,吉鸿昌被蒋介石解职并勒令出国“考察”。在欧美期间,他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号召海外侨胞“用热血拥护祖国”。1932年,日本进攻上海,吉鸿昌闻讯毅然回国,从事抗日反蒋活动。1934年,吉鸿昌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家成了党在天津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联络站。吉鸿昌的夫人胡红霞也非常支持丈夫的革命活动,不惜变卖财产,为抗日前线筹集军火。1934年,吉鸿昌被捕。殉难前,他要了笔墨和信纸,写的其中一封短札便是留给妻子的绝笔家书。在这封家书中,他鼓励妻子不必伤悲,要坚强地活下去,教养子女,期望他们成长为有用之才。 战争年代的家书常表现出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哪怕他们面对的是死亡。同时,《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也折射出了建设新中国过程中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写者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他们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家书里,有战场上的中秋节。“1951年的中秋节,是个很热闹的月夜。”我军后方搬家,敌机轰炸封锁,“路炸得坎坷不平,天空悬挂起几十个照明弹,再加上皎洁的月光,地上有一根针都能看见……”1952年的中秋节,一场反击战正在打响,“月亮照在静静的阵地上空,这是激战前夕恐怖的寂静……” 他们也曾亲历伟大的变革。在一对普通夫妻写给国外子女的家信中,他们殷切地叮嘱孩子,要饮水思源,把回报祖国作为终生志向。“香港回归的日子只剩几天了……中国人受外国人随意欺侮的时代一去不返了!中国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中国人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收信的两个孩子,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澳大利亚,父母在家信中要求他们认真收看香港回归的电视直播,以“振奋精神,激发爱国心,增强报国志”。 随着社会发展,家书这样的载体变得罕见了。不过,即便亲人天各一方,血脉亲情也是永远也割不断的,党的辉煌历程将继续由人民来书写。红色家书尘封着岁月的记忆,也凝结了历史上先进群体的鲜血和汗水。阅读他们留下来的感人故事,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震撼、铭记,还有奋进在当下的力量。

据《北京晚报》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