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2月24日 星期

古诗词中的元宵节习俗


古代的传统节日中,元宵节富有浪漫情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一阕《生查子·元夕》描述得简洁明了,将男儿多情、少女怀春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古诗词中,描写元宵节的盛况与浪漫者比比皆是,细细品来颇为有趣。

辛弃疾写“活”元宵节

元宵节晚上,古代单身青年走上街头,赏灯、逛花市,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憧憬着“灯下邂逅”的心动缘分。

古代诗词大家的作品中,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的就是元宵夜的情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该是一个多么热闹的元宵节呀!火树银花开满夜空,辉煌璀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脍炙人口,原因就在于其构思精妙、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唐朝诗人苏味道曾在《正月十五夜》一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诗中描写了长安城元宵之夜明灯错落、人潮涌动,深更时分人们仍不愿离去的情景。细细品读,闭目遥想,便会有一种身临大唐都城、梦游人潮灯海的美妙感觉。

李商隐的诗描述长安盛景

元宵灯会是烛光祭祀发展的结果,万民同祀演变成万民同庆,灯会就变成民俗中最早的狂欢节。按照三国王朗在《秦贺朔故事》中的记载,秦时元宵夜已经是“百华灯树”,“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照星明,虽夜犹昼”。到唐朝时最奢华——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说,睿宗先天二年的正月十五,在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金玉锦绣包装,燃五万盏灯。

唐代大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意指连接天河的灯光与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像是月亮悬挂在空中,可见当时人们的狂欢程度。人们打破了身份的界限,暂时抛却箴规礼教,万人空巷,灯火似海,尽情享受这愉快的时光。

李商隐在《观灯乐行》诗中写道:“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天上的月光和地上的灯火铺满京城,欢庆的车水马龙把大道都挡住了。富贵云集长安,好生热闹。诗人虽闲,却没有去长安看元宵节的盛况,只跟乡亲们一起在家祭祀紫姑神。唐代上元夜“蜃楼海市星落雨,火树银花不夜天”的闹花灯盛景可见一斑。

宋代无名氏《鹧鸪天·上元》词云:“日暮迎祥对御回,宫花载路锦成堆。天津桥畔鞭声过,宣德楼前扇影开。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这首词描写的是宋徽宗时首都汴梁逢元宵节车水马龙的盛况——皇帝与民同乐,大官小吏前呼后拥,老百姓蜂拥而至,人人头上都戴着各式各样的花,一路看去,姹紫嫣红,恍若花海。

唐伯虎笔下的元宵节喜乐图

既玩世不恭又才华横溢的江南名士唐伯虎也在上元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首《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灯月交辉,笙歌遍地,连村女也穿红戴绿出游,其情景甚为壮观。特别是那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绘声绘色,元宵景物毕现眼前。“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脱口而出,最终以感慨结句。“良辰”“娱人”“笙歌”“开口笑”“消良辰”便连成一线,组成了一幅元宵节喜乐图。

元宵节留下了历代诗人很多美好的诗句,比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朱轮画毂,雕鞍玉勒”“春满鳌山,夜沉陆海”。同时,人们把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绘成彩灯供人欣赏,同时也扮靓了城市。在皎洁的月光下,欣赏这些彩灯,人们的心宁静而柔软。

斗转星移,元宵节依然是我们割舍不掉的精神符号,在节日中团团圆圆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据《北京晚报》

(清)赵之琛、顾驺《元宵婴戏图》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