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齐国霞
紧紧地拥抱,泪水夺眶而出;种下桂花树,让友谊永远芬芳;看望困难户,送上老知青的牵挂和关爱;再看一眼曾耕作过的田地和住过的老屋……3月12日,我市曾经到郾城区新店镇齐罗村下乡插队的29位老知青,在阔别50年后又回到他们生活、工作过的第二故乡,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再叙亲情。
重回旧地 热泪盈眶
1971年3月12日,50年前的这一天,他们积极响应祖国“上山下乡”的号召,奔赴天地广阔的农村。50年后,当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小伙儿都已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和齐罗村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历久弥深。
29位老知青都是漯河市区人,年龄最小的65岁,最大的已70岁,有几个人特地从远在上海、南京的儿子或者女儿家赶回来。他们都有个强烈的愿望:再回来看望、慰问乡亲们!
当天上午9时30分许,老知青们乘坐的车辆到达村子南口,齐罗村的男女老幼已经在村头等候多时了。他们敲着锣鼓、扭着秧歌,欢迎久别的故人。
老知青们一下车,村民们就拥上前,亲切地拥抱、握手,寻找自己熟悉的面孔。
“队长好,我回来看你啦!”刚下车,70岁的老知青张爱英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生产队长罗志喜。
75岁的罗志喜高兴地说:“这是爱英呀,我终于又见到你了!快认不出来了啊!”张爱英热情地伸出双手和罗志喜拥抱在一起。四目相对,两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老知青们围着罗志喜上下打量着,嘘寒问暖,有着说不完的话。
78岁的罗金波是当年村内的赤脚医生,他看到老知青朱胜利后,上前拉住他的双手:“我的大兄弟,还认得我不?”
“老哥哥,我咋能认不出来呀!我做梦都梦见你好几回呢!”朱胜利哽咽了,热泪盈眶。
80岁的村民翟粉当年经常帮知青们洗衣做饭,是大家的老大姐。白发苍苍的她拉着这些又回到村里的知青们,眼中满是泪花。她说:“看到你们回来,就想到你们当年来时正值天寒地冻,大家在村口从大卡车上下来,一个个冻得直哆嗦。”
老队长罗志喜说,这些年轻人刚来村里的时候都没种过地,但他们肯干好学,主动与农民打成一片,很快便适应了农村生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能。
随后,老知青们和村民一起来到曾经打坯烧砖、用自己的双手建起的一排砖瓦房前,他们抚摸着墙壁,仿佛还能感受到青春的激情。在这座砖瓦房里,有的知青生活了两三年,最长的在这里住了八年之久。
“那边是我们的劳动田,这边是自灌渠;那边是洗衣服的水坑,这边是菜园……”历经沧桑之后,50年前熟悉的一幕幕又浮现在大家眼前。老知青们一边走一边聊,不时遇到熟悉的面孔,还能叫出对方的名字,大家都唏嘘不已。
“当时到齐罗村插队的下乡知青共三批80余人。村里专门成立了一个生产队叫知青新建队,给我们配有生产指导员、炊事员、饲养员,分了一匹马、两头骡子和近百亩地。”老知青赵玉兰说,“正是在那段日子里,我们学到了很多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齐罗村的乡亲们用他们的纯朴和善良温暖着我们,让我们拥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朴素善良的品质,这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珍贵情谊。”
种友谊树 帮困难户
曾经泥泞狭窄的村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破旧的土房也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杂草丛生的荒坑变成了环境优美的主题公园……在新农村建设中,齐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知青们为齐罗村的变化感到欣喜的同时,希望能为“故乡”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几年的再教育中他们成熟得很快,知青新建队先后有3人入党、多人应征入伍。”齐罗村党支部书记罗红钊告诉记者,这些知青返城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一些人还走上了单位的领导岗位。许多知青没有忘记第二故乡,每年都有知青回来看望乡亲们。
为了铭记那段难忘的岁月,在下乡插队50周年之际,老知青们在村委会院内栽下了5棵桂花树,希望友谊之树常青。
得知村里有几户村民生活困难,老知青们为他们送上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并表示以后会留意一些致富项目,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走向幸福生活,为齐罗村的发展添砖加瓦。当天中午,老知青们坚持“不为乡亲们添麻烦”的原则,自掏腰包请乡亲们共进午餐,畅叙别情,憧憬美好的未来。
老知青张爱英和当年的生产队长罗志喜热情拥抱。
种下“知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