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实 习 生 应杲明
盛化一老人今年85岁。自退休后,他以读书为乐,用诗歌记录生活,日子过得非常充实。
3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郾城区龙塔街道海河社区安巷96号院的盛化一家中,小小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走进客厅,只见两侧的墙壁上挂满了书法作品,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这些书法作品是朋友和学生送给我的,我很喜欢。”老人笑着说。提起诗歌创作, 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平时我一般上午写1小时、下午再写1小时,主要靠写诗抒发情感,这样我心情好了身体也好了。”盛化一这样向记者描述他的“创作日程”。而老人的创作兴趣,是由读书开始的。
盛化一出身寒门,但家里有爱读书的传统。年少时,在祖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盛化一读了不少书。大学毕业后,他就职于郾城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教师培训工作。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便大量阅读历史类书籍。经年累月,盛化一从历史的宝库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也悟得不少人生的道理,进而产生了“以诗写史”的想法。他从远古时代写到封建时代,从夏、商、周写到元、明、清,一直写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写了509首诗。经过多次修改,盛化一将这些诗歌作品集成《愚叟读史歌》一书,供好友传阅。
除爱好读史书外,盛化一还广泛阅读文学、哲学等各类书籍以及各种报纸杂志。在阅读的同时他坚持写读书笔记,如《浅谈四书五经》《论语孟子成语名句选读》等,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报纸或杂志上的文章剪下来贴到本子上,以便翻阅学习。
正是有了这样的积累,盛化一借诗抒情时得心应手。“写诗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碰见人写人、碰见景写景。”盛化一说。他在《夏日一景》中这样写道:“河中三小舟,三翁立船头。撑杆击水浪,努力争上游。”盛化一告诉记者,这首小诗描绘的不仅是夏日河面景色,更是在歌颂奋勇争先的劳动人民。每写完一首诗,盛化一都要对字词反复推敲。盛化一告诉记者,虽然身体条件不允许他伏案太久,但写诗已融入他的生活。“灵感一来,我拿起纸笔就写。有时在夜里想到可用的句子,我也会起床记下来。”盛化一说。
盛化一的诗不仅有景有情,更有谆谆箴言。“顽皮少儿天资聪,善发奇思欠用功。若能发奋攻书山,何愁他日无前程。”这是盛化一在出门散步时看到一位老人教训其孙女时有感而发写下的。“作为一位父亲,看到这一幕时我便想写诗劝告各位家长,孩子顽皮不是坏事,关键还需要家长引导,使其将心思用在读书上。”
除了读书和写作,盛化一还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和太极剑。正是因为长期的锻炼,老人在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铄。在邻居眼中,盛化一是一位热心肠的老人——下水道堵塞、楼院里养鸡扰民……每遇到这些事情,盛化一就跑前跑后,帮助协调解决。社区里的大事小情,盛化一也都积极参与。在创文期间,由于表现突出,盛化一被评为模范市民。“我的爱好就是读书、写诗,通过读书提高认识,体现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为大家服务。”盛化一说。
盛化一老人在翻阅自己的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