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4月9日 星期

身 价


■余 飞

过去梨园行盛行这样一句行话:一棵菜。意思就是:要想在这个行当里混饭吃,那你就得成为菜园里有别于其他菜的一棵。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身价才能高。所以,现在戏剧界的老师还经常对学生们说:一定要发扬“一棵菜”精神。再往下说,就是“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一招鲜,吃遍天”。这就是旧时那些当老师的对看不准的徒弟绝不轻易把看家本领和盘托出的原因。即便是老师看准的徒弟,在确定传授某项技能时,也会很心疼地说:“孩儿啊,这招传给你,是又给你二亩地呀。”

演员以自己的水平论身价,过去是拿“份账”,现在是根据水平定一、二、三级,再按级拿工资。但吃开口饭的毕竟要靠真本事吃饭,旧时把舞台叫“十三块板”,因此梨园行就有这样的俗话:“中不中,十三块板上见。”意思是说,光嘴说不中,有没有真本事得在舞台上亮亮,是骡子是马得牵出来遛遛,这就逼着那些所谓的“大腕”不得不亮出自己的绝活去征服观众。因此,曾经被讽刺为“说你中你就中不中也中,说不中就不中中也不中”的社会现象,在梨园界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个行当里掺不得假。前一段时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说的是一个所谓梨园大腕应邀到某地演出,当地的几个文化人和同行慕名去看了演出,结果给了一个“看了半天,原来是个‘凉壶’”的评价。所谓“凉壶”,有的地方叫“老逗”,有的地方叫“棒槌”,意思都一样,那就是外行或业余的意思。说这话的意思还是为了印证前面所说:在舞台上,不管你的名气多大、头衔多少,观众都不管,他们看的是你的戏和演戏水平,说别的都是扯淡。

我曾经和几个演员朋友谈起过戏和唱戏的人。唱戏的人过去叫戏子,现在叫演员。我说:“不管咋叫,都是在舞台上混饭的人,首先要弄清自己能吃几个馍、喝几碗汤。”有站到舞台中间的“角儿”,就有穿兵打旗的“龙套”。“角儿”被尊称为“老板”,有专人跟包伺候,分账的时候要拿“头份”,其他角色则是能混个温饱就算是烧高香了。其实,你只看人家“角儿”处处风光,却不知道人家风光的背后流了多少汗水。别的不说,就说王文才,他能从一个赶集上会卖铲子的“铲子客”半路“下海”,拜了班子里的“大衣箱”师傅学戏,短短的几年工夫竟能在“五班戏”里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独具特色的唱腔风靡沙河两岸,继而挂了头牌、当了掌班,那光鲜背后,他下了多少工夫,又有谁知道呢?因此,那些成为“角儿”的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付出了别人不能付出的劳动,才创造出了别人创造不来的艺术成就。观众为了欣赏“角儿”们的艺术成就,可以赶几十里的夜路,甚至可以饿着肚子享受一场精神上的盛宴。过去,在漯河就有这样约定俗成的规矩,“五班戏”到哪儿演出,只要王文才不出场,原定的戏价不管多少都会被扣掉一半,只要陈铁头(沙河调著名净角)出场,则会在原定的戏价上多给一倍。说到底,是王文才、陈铁头们的戏好,要不然就不会让人家没出门的大闺女在喝胡辣汤时,因还念着戏台上的王文才,才将“盛碗胡辣汤”脱口说成“盛碗王文才”,而留下了“某某村的闺女——说那话儿好”的俗语了。陈铁头则是沙河调演员中有名的黑头,唱黑头的“角儿”本来就少,且唱起来吃功,能看他一场戏不容易,所以老百姓心甘情愿多掏点儿戏价。

“角儿”比人家拿得钱多,身上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就多。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蓄须明志,坚决不给日本人演戏,他和他的梅剧团为此丢掉了饭碗。看到跟着自己走南闯北的三老四少连年都过不去了,作为“老板”的梅先生靠卖画募得点资金并送到大伙家里。那种情况下,梅先生仍然是“角儿”,只不过这时他不是站在舞台上,而是站在了生活中。

说到底,“角儿”靠艺术赢得观众的认可,靠自己的人格赢得了观众尊重,更让艺术发扬光大。一般的演员与“角儿”相比,一是资历还达不到那样的火候儿,二是没有创造出许多让人难忘的绝活儿。能把前人的艺术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得到观众的认可,那才是拥有真正身价的“角儿”。

■岁月凝香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