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科
儿时的故乡,中秋节前夕走亲访友成为乡村一景——订完婚的小伙带着厚礼去未婚妻家做客,出嫁的闺女回娘家探亲。那时,人们走亲访友所带之物多是自家喂养的禽畜和亲手烹制的美食。生活虽然贫穷,但他们依然会用最好的礼品来体现自己最深的情义。
母亲提前两天就做好了五仁月饼和油炸面果。她从商店买回二斤红糖、两瓶白酒,又让父亲捉上两只自家喂养的土鸡,再配上积攒数日的鸡蛋,就备足了去外婆家走亲戚所需的礼品。中秋节前一天吃罢早饭,母亲带上这些礼品,同我一起坐上父亲的自行车,欢欢喜喜地直奔外婆家而去。
我们和外婆家相距十余里地,乡路崎岖,中间还隔着一条小河,父亲需要花费半天的时间才能将我和母亲带到目的地,所以我在颠簸的乡路上沉入梦乡是常有之事。当父亲将我从自行车的横梁上抱下来的时候,我的脚早已麻木得难以着地,必须原地休息片刻才能正常行走。母亲一路上会不时检查一下竹篮里的礼品有没有颠落,整整衣衫或捋捋头发,同父亲不疾不徐地猜测着外婆家此刻的境况。
当我们来到外婆家的时候,离得较近的大姨、二姨和小姨早已来到多时了。她们带的礼品虽然大同小异,但无不充满浓情蜜意。亲人相见自是欢喜不已,先是嗑瓜子吃水果拉家常,接着男人打牌、女人烧饭、孩子玩耍,全家二十余人好不热闹。外婆更是翻箱倒柜,倾尽所有美食款待我们。午饭开席之前,大家依照辈分、长幼分桌而坐,席间长者觥筹交错、孩童大快朵颐,生生将一餐农家团圆的乡宴吃出了豪华酒店的气场。屋外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良辰佳节,外婆家的青砖瓦屋里不时飘出连绵不断的谈笑声和扑鼻的饭菜香。
酒足饭饱之后,众人准备回家,在动身回家之前必定要上演一场回礼大战。按照乡下的习俗,亲戚所带之礼主家不能照单全收,无论昂贵还是便宜,“见样返半”才是待客之道。然而,外婆和她的四个女儿们全都“悖理而行”——外婆要求每个孩子把礼品原封不动地带回家,但是四个女儿全都坚持空手而回,且个个继承了外婆的要强秉性。如此一来,你推我拽的“拉锯战”往往要持续半个小时左右。“胜败”难分的时候,着急回家的外孙们也会一拥而上,为各自的母亲“加油助力”。大家都是真心实意地想把礼品留给对方,可到最后,女儿们终究还是拗不过外婆,纷纷败下阵来,又都带着各自的礼品打道回府。自我记事以来,每年中秋节前夕从外婆家“送礼”回来,母亲好多次都是到家之后才发现用牛皮纸包装的红糖和油炸面果早已被撕扯得“笑口常开”,甚至连她那件最爱的的确良褂子也被拉扯得开了线。然而,母亲心底涌起的温暖,却十分绵柔动人。
每年的中秋节当天,母亲都会杀鸡炖肉,请爷爷奶奶来共度佳节。她把给外公外婆准备的礼品一样不落地也给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善解人意的爷爷奶奶总会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直接避免了一场“撕扯大战”。只是吃过团圆饭离开时,他们又把礼品全都留了下来。两位老人斩钉截铁地说:“心意全部收下,礼品概不带走!”他们的良苦用心与外公外婆如出一辙。礼品送来送去,最终又都回到了我们自己家里。在物资匮乏的年月里,那些礼品都价廉物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真挚、素朴、温暖,日子缓慢得可以静下心来倾诉衷肠,生活窘困得可以倾尽所有互帮互助,心情愉悦得宛若中秋皓月般舒心明亮。在世人皆“忙”的当下,我依然怀念贫瘠岁月里那充满浓情蜜意、相互“撕扯”、让人心生欢喜的中秋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