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5月30日 星期

文学路上追梦人


■济 贫

我从上小学时就喜欢写作文。学校每逢节假日布置墙报园地,总有我的文章上榜。当时的校长也是我的班主任,他总把我的作文拿到各班当范文朗读。

成家后,虽然生活极其清贫,但我依然痴迷于文学——没有纸,我就把白油光纸用刀割成小楷纸,用粗线缝成小本,再拿尺子比着打好格子当稿纸用。家里没有桌子,我只好把一个用高粱秸编制的锅排放到一个大土缸上当桌子。每到晚上孩子睡熟后,我就点上煤油灯创作。夏天我总是忍着蚊虫叮咬写到天亮,冬天腿和脚被冻得疼痛难忍,体重也从65公斤瘦到了50公斤。

从一本破旧的《故事会》上看到编辑的联系方式后,我就给编辑写信、投稿,将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大都奉献给了邮局。我一直写了两三年,但因水平有限,一篇稿子也没有被采用。

终于有一天,我写的《巧计钓大鱼》一稿投出后不久,收到一封编辑的亲笔信:“同志,鉴于您对故事创作极有兴趣,也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建议您参加函授班学习。”我兴奋极了,就借了30元钱报了名,兴致勃勃地准备参加由当时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办的故事理论创作函授班。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我又不能去学习了,只能说明情况后请求出版社退还学费。给我回信的编辑建议我第二年再参加学习。

于是,第二年儿子出生后,我又借了30元钱报名参加函授班。在等待去学习的日子里,我接到了《故事会》编辑的回信:“您写的谜语故事《他跑得好》很有意思,用稿纸誊写后再给我们寄来。准备发稿!”我兴奋得睡不着觉。还是因为穷,我四处奔走却找不来稿纸,没办法,只好借来学生用过的作文本誊写后寄了出去。

后来,我又借了100元钱辗转赶到郑州火车站,买到了去上海的火车票,到函授班学习。没有座位,我一路站到了上海。初次从农村来到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我人地两生,从中午一直走到晚上也没找到《故事会》编辑部的地址。我问路人,可他们的方言我根本听不懂,我的一口河南话他们也听不明白。心急如焚之时我急中生智,用写字的方法终于在一名中年妇女的指引下到了绍兴路文化广场并找到了《故事会》编辑部的地址。

在一家小旅社住了一夜,第二天我到了编辑部。编辑吴伦接待了我。可他告诉我,函授班已结束了,所有教授、专家均已离开,而我寄来的稿件也已遗失。我失落至极。我的文学梦何时才能圆啊!吴伦编辑为我买了返程票并送我上了火车。到了郑州后,不甘心的我又到了《故事家》《故事世界》两家杂志社,记得当时分别是习绍、李叔和接待的我。和他们聊文学、聊创作之后,我恢复了文学创作的信心。回到家后,我潜心创作,又给《故事会》投稿。三周后,我接到了吴伦编辑的来信:“您写的故事《巧戏卖肉人》一稿有基础,准备送审,有消息再告。”又过了三周,吴伦编辑又来信说:“您的大作我们准备发稿,祝贺您!”这一消息让我高兴得手舞足蹈,隔三岔五地往邮局跑,问有没有我的信。一直盼了半年我才收到发表的样书和稿费。当时,我一下子成了名人,甚至《故事家》《故事世界》的编辑也来信让我其创作稿件。

在文学创作这条泥泞的路上,我终于熬到了云开雾散。可文学创作支撑不了我清贫的生活,一家老小的生存需要我去拼搏。我只好忍痛割爱,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好在,我把女儿供养至师范毕业并在乡中任教。她也热爱文学,算是延续了我的文学梦。儿子在北京的央企做到了经理职位,并在京城安了家。如今,回想自己走过的文学路,我心似刀扎,却也无怨无悔。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