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男孩子都有英雄情结,不是想当惩恶扬善、笑傲江湖的大侠,就是想当指挥千军万马、保家卫国的将军,所以儿时的玩具大多是“兵器”。小时候条件差,街上没有商家卖五花八门的玩具“兵器”。即使有卖的,大人也舍不得给我们买,所以我们的玩具都是自制的——有木头的,有竹子的,有麻秆的,就地取材,不求神似但求形似。
我所拥有的“兵器”中,印象最深的是两把宝剑,用大扫帚的把做成的。那是一节很粗的竹子,被我劈成两半,砍成宝剑的形状,用砂布打磨光滑,找来姐姐的红毛线做成穗子,用两节细电线系到剑尾,在剑柄上用铅笔刀分别刻上“龙泉剑”“凤鸣剑”,交叉着系在身后,红缨飘飘,威风凛凛。因为做得逼真,村里的孩子都喜欢舞着玩。
另一件“兵器”是洋火枪,是堂兄帮我做的——用硬铁丝折成手枪形状,用细铁丝固定好,再找来废弃的子弹壳当弹槽,装上扳机,把火柴头上的磷粉刮下来装进弹槽里,扣动扳机,“啪”的一声枪响,火光四射。几把洋火枪同时开火,恍然置身战场。可大人总是把火柴藏起来,不让我们浪费,所以我们多数时候只能放空枪过瘾。洋火枪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孩子们只好砍木片做木头枪,或是用竹子、用麻秆做手枪。竹子、麻秆随处都可以找到,不仅可以做手枪,还可以做步枪、机枪。大炮一般用树根做,掷弹筒则是用废弃的暖水瓶的外壳。孩子们分成两个阵营,拿着各自的“武器”,在村子里疯跑着玩打仗的游戏,闹得鸡飞狗跳,玩到废寝忘食。“大型武器”不好携带,弹弓则因其小巧且威力强成了每个男孩子的标配。我们开始只用弹弓打麻雀,后来发展到打人,就被家长禁止了。
那时候武打片比较流行,《少林寺》《南北少林》《木棉袈裟》《自古英雄出少年》等片中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大侠成了每个男孩子的梦想。我们不再玩“火器”,开始重拾“冷兵器”。除宝剑外,还用木片做大刀、用竹竿做长枪,直至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样样都打造出来。
记忆中,母亲给我买过的唯一玩具是一把塑料长刀,在“对战”中断于对方木头剑下,远没有我们自己做的“武器”耐玩。
长大后,我们不再玩打仗的游戏,这些玩具都被我放置在院内一个废弃的兔笼里。一天,几个同学来我家玩,发现了它们,忍不住童心大发,拿出来“嘻嘻哈哈”地打斗了一番。那是我最后一次玩这些玩具。不知何时,它们连同那个兔笼一起消失了。当初的玩伴各自散落天涯,怀着衣锦还乡的梦想越走越远。不知何日才能相聚小村,再次拿起儿时的“兵器”,重温童年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