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玲
秋雨绵绵时,人们不再匆匆忙忙,闲下来、慢下来时才有心情回忆秋雨里的陈年旧事……
小时候的秋雨总是夹杂着玉米棒和花生秧的气息。下雨了,刚从地里掰回来的玉米棒、刚刨出来的花生秧赶紧放进屋里,堂屋里屋只要有空隙都堆得满满的。所以下雨天我们的活儿就是剥玉米、摘花生。大人孩子都坐在小板凳上,把玉米棒外面包裹的叶子一层层剥下,有的直接剥完,有的留几片叶子将玉米棒子编在一起一串串挂在屋檐下慢慢晒干,那是很好看的风景,特别有丰收的感觉。一大堆玉米就这样一穗一穗被剥完,常常要剥好几天,晚上也要点灯熬夜剥。衣服上、头发上、被子上都有玉米须的气息,又清又甜,很好闻。
摘花生时可以一边吃一边摘。生花生有甜味、浆汁多,香中带甜。拿起一棵花生秧,抖一抖根须上的土,白中带黄的花生像一串串风铃摇曳着。拽下那些胖胖的果实,就觉得特别香,似乎能看见过年时大红春联贴上门框、铁锅里的炒花生冒着热气、小孩子兜里装满了又焦又香的花生那样欢天喜地的场景……
秋雨里的饭菜格外香。这时候大人都是在家里劳作,不是很忙碌,所以一日三餐就做得应时且精细。晴天要在地里干活儿,有时过了晌午还没顾上吃饭,活儿没干完就只能凑合吃个馍充饥。有时天黑透大人才回来,也就凑合着烧点稀饭,简单吃吃算了。下雨天就不一样了,一日三餐,各家各户的灶火都不约而同地升起炊烟,村子上空一片热气腾腾。我一直认为那是快乐的炊烟。它袅袅地在屋顶上空盘旋、飘散,让人看见就觉得很幸福。那炊烟里有可口的饭菜,有妈妈擀的面条、炖好的萝卜白菜。要是哪天谁家没有炊烟,那应该就是女主人不在家,凉锅冷灶的,孩子只能啃个干馍。我经常在厨房里帮妈妈烧火,看着锅台里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着,就会想到“红红火火”这个词。我对柴火有着很深的感情。尽管在雨天里烧火总是很多烟、很呛,我还是喜欢往灶膛里添柴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喜欢这烟火。
那时会常常煮花生和煮玉米吃,剥玉米时挑出来的那些嫩玉米、嫩花生正好煮着吃。到了中午,摘了半天花生,腰酸腿疼的,这时妈妈已做好了汤面条,腌葱花的香味儿特别浓。每人盛上一大碗,上面漂着几片嫩绿的小白菜叶子。坐在花生秧旁边,我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也可以再拿一个烙馍,卷上酱豆,又香又辣,无比美味。有时候还会有一顿幸福的素饺子——大人穿上胶鞋、戴上草帽到菜园里割回韭菜,再就地取材现剥两把花生,放在蒜臼里捣碎,拌到韭菜里就会很香,这样还省去了香油。这是最简单的素馅饺子,也是那时最好吃的饭。
秋雨绵长,难免让人寂寞无聊,手头上虽然一直不闲着,但心里空荡荡的,听收音机便是精神享受。如果能听到广播剧或电影录音剪辑,就会欢喜不已——《魂断蓝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让我沉醉其中。那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还没听过瘾就播完了。我总是久久地回味着,心里想着里面的情节。贫穷的日子里,我努力地汲取每一点精神营养,总是渴望,总是乐观,总是充满力量……如果总是有这么好的故事听,让我一直剥玉米也愿意,一点儿也不会觉得累。
秋雨里求学的路总是泥泞不堪。上高中时总是要在星期天下午返校,赶上下雨乡村的路泥泞不堪,我就只能推着自行车走。走一会儿,车轮上卡满泥走不动了,我就停下来找一根树枝蹲下把泥刮下来;再走一段,再卡,再刮。我没有埋怨,没有叹气,心里只盼着赶紧走到柏油路上。等穿过一个村子走到柏油路上,我往往都是一身汗,但心情猛一下就轻松起来——可以顺利到达学校了!之前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我浑身都是劲儿,骑上自行车,像是要朝着梦想飞翔……
谁不是跌跌撞撞地长大?谁不是摔倒了再爬起来?谁不曾有过眼泪和忧伤?谁不曾有过鲁莽和冒险?那些留在秋雨里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光阴依然在秋雨里纷纷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