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永平
每次路过学校,年近七旬的我总会想起来遥远的童年时光,记忆中的母校慢慢浮现在眼前……
我的母校是漯周路小学,位于市区东郊,校门朝北,门前就是那条漯河通往周口的公路。校园内宽敞整洁、绿树成荫。学校的那条主干道从大门口往南贯穿生活区、办公区、教学区,尽头就是露天主席台的后背。主席台面对的是南半部的大操场。办公区那里有一口大钟,高高地悬挂在立柱上——它的钟声陪伴了我的整个小学时光。教学区由一排排青瓦顶的教室组成。教室宽敞明亮,每间都有前后门,黑板、讲台、讲桌统一面朝东。低年级教室配置的是天蓝色的小课桌和小木椅,中、高年级配置的是朱红色课桌和能坐两个人的条凳。
学校有会议室、排练室、放映室、卫生室和各种保管室。放映室的窗户上挂着厚厚的黑色窗帘,我们经常在里面看幻灯片,如《三打白骨精》《宝葫芦的秘密》《半夜鸡叫》等。保管室里放着国旗、校旗、少先队旗和彩旗等,还有跳高架子、拔河绳等。
学校西北部有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只要不上课,就有很多同学来打乒乓球),有教师家属院和菜地,还有一口奇特的水车井——它是用砖砌成一米多高比教室还大的圆形台子,中间的井口很小,有一根粗圆木杆连着滑轮固定在井上方。往井口倒上一瓢水当引水,推动木杆就能让滑轮带动井中的环形铁索链上升,铁链上的一个个“小盘子”就把水提上来了。天气热时,同学们下课就跑到这里去喝水,长长的推杆两边挤满了人。大家都觉得好玩儿,抢着推水。当清澈的井水提上来时,同学们欢笑着高喊:“出水啦!”一波又一波同学前来推水、喝水,掬一捧入肚,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学校举行运动会时最热闹。操场很大,东边有高低不同的单杠双杠和跳远的沙坑、跳高的场地;西边有篮球场,还有供一千多人使用的厕所;中间场地是白灰画的椭圆形的跑道。选手们个个精神抖擞、一心为班争光,同学们则拼命呐喊助威。
60多年过去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母校给了我太多的欢乐、教给我很多人生的智慧,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收获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