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小时候,每到岁末,家家都会买上一把红蜡烛迎接新年。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平时我们只用油灯,除夕夜则一定要加上喜庆吉祥的红烛。
除夕那天,父亲会削几块儿青萝卜当烛台,插上竹签,再插上蜡烛,堂屋的条几上摆两个,厨房的灶台上摆两个。不待天黑父亲就点亮红烛,点亮喜庆的新年。
红烛一点,年味儿满满。温馨的烛光照亮了墙上新贴的年画、门上新贴的春联,照亮了粮仓上“五谷丰登”、鸡圈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照亮了打扫一新的屋子、擦拭得干干净净的桌椅板凳,还有那一张全家福。
我们在烛光下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烛光摇曳,一家人团团圆圆,只觉灯火可亲。我记忆犹新的不是丰盛可口的年夜饭,而是烛光里一家人欢聚一堂的守岁情景。菜撤掉后,桌上摆上糖果、瓜子、花生,我和几个姐姐打牌,父母在旁边指点。没有春晚的除夕另有一番乐趣。
除夕晚上,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就是去给村里的长辈辞岁。我们打着手电筒结伴去伯伯、叔叔家,见到长辈,恭恭敬敬口称“辞岁”。待长辈发了压岁钱、往兜里塞了糖果,我们就在烛光下和长辈家的孩子玩在一处。玩尽兴后,回家接着和家人一起守岁。
家境好又讲究的人家会在大门两边挂上红灯笼、点上红蜡烛。有时候,雪花扑灯,光影里雪花纷纷扬扬,似无数的小精灵在跳舞。
小孩子玩灯笼则要等到农历正月十五。吃罢元宵,孩子们提着大人帮忙扎好的灯笼,插上红蜡烛点燃后,便去找同村的孩子一起挨家挨户跑,每家的每间屋子甚至鸡圈、猪圈都要照上一照,以交好运,并且还要念叨:“照一照,蝎子蜈蚣都死掉;照一照,公鸭母鸭呱呱叫。”一个村子照完才能回家。经常有一些孩子跑得急摔倒了,蜡烛一倒就烧着了灯笼。有些孩子会哭,大部分孩子则是一笑了之——因为到农历正月十七晚上还要拼灯,大家提着灯笼互相碰撞,直到所有的灯都燃着。拼灯是灯节的尾声,象征着新一年所有日子都红红火火。
灯节过完,父亲削的萝卜烛台已经失去水分,干瘪了。母亲收起烛台上尚未燃尽的红蜡烛,在某个节日或忘记打灯油的夜晚重新燃起,让我们不由得又忆起过年的热闹场景。
曾巩有诗云:“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岁月悠悠,红烛辉映,新年换旧年。昭昭如愿,岁岁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