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雪
1986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十岁的我吃完饭后看天气晴朗,准备去邮电所寄信——我要放飞自己的作家梦。
有一段时间了,我在收音机里反复听到《小喇叭》节目组向小朋友征稿。喜欢听故事、看小人书的我,内心酝酿了一个“秘密”——我要把自己心中的故事写出来,寄给《小喇叭》节目组的编辑老师。但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妈,你不是要我去给姥姥家送鸡蛋吗?我这就去。只是我下午才能回来。”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十里土路,人小车高,我带着鸡蛋篮子,一路骑车到了街里(乡政府所在地)。打听到邮电所的位置,到地方后我掏出攒了半年的一元钱,买张邮票贴上,再歪歪扭扭地写上“寄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组”。反复检查没有错误后,我小心翼翼地把信件投进了绿色邮筒。顿时,我心里一阵放松,仿佛干了一件大事,又似乎看到了15元的稿费已向我招手。我甚至想告诉身边的每个路人——我给《小喇叭》投稿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初夏的知了开始了此起彼伏的大合唱,下了蛋的老母鸡也在“咕咕”地叫着,生怕主人忘记了它的功劳。农村生活如常,又似乎有些不一样。
“小雪妈,小雪在家吗?北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她寄信了!”伴着几声高喊,只见村主任举着一封信兴高采烈地来到我家,身后还跟着一群看稀罕的人。母亲一脸茫然。一群人不停催促着,急切地想知道信中的内容。母亲麻利地撕开信,读了起来:亲爱的小雪小朋友,我们收到了你写的故事,很真实,但不够征集的标准。这是退稿和我们节目组送你的明信片……”
一时间,周围的空气似乎凝固了,我的心也仿佛掉进了冰窖。“没想到小雪这么有胆量哦!小学都没上完还想写故事,哈哈哈……”不知是谁忽然打破了沉默,说笑起来,引得大家都笑起来。看着哄笑的人群,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顺手抄起一根桑条朝我抽来。我既没跑也没辩解,只是揉揉被打疼的胳膊,默默地抱起一捆柴走进厨房,埋下头帮母亲烧饭。
袅袅炊烟升起,厨房里挤进了更多的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着我咋自作主张投稿的,喜欢集邮的村民则顺手向我妈要走了信封。
冬去春来,我向广播电台投稿的事慢慢被人们遗忘了,我也回到了整日在田野间疯玩的状态。然而,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很感谢电台的叔叔阿姨——他们的回信与鼓励,让我在日后的岁月中努力成长。
19岁那年,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笔钱,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晓。在外地的我听说村里要建小学,想到和我当年一样心怀梦想的孩子,便决定拿出对自己来说数目不菲的四万元钱捐给了村里。
我深知,在孩子稚嫩的内心,有一粒粒梦想的种子在萌发,有无限美好的未来等待他们去拼搏。我愿为他们的努力尽一点儿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