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8月28日 星期

朱家琳:用青春力量守护夕阳红

空闲时间,朱家琳在办公室学习。


■文/图 本报记者 张 赢

“李叔,这个力度可以吧?不舒服随时告诉我。”8月4日,在漯河清福护理院的理疗室内,23岁的朱家琳正在给老人作康复训练。

这名2002年出生、2023年大学康复专业毕业的女孩,用双手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编织着健康与温暖的网。

“我从小跟着姥姥长大,总觉得老人有讲不完的故事。”朱家琳的话语里满是真诚。正是这种与长辈相处的亲近感,让她在填报志愿时坚定选择了康复专业。大学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走进了养老机构。

在她看来,照料老人不是简单的伺候人,倒像是与“老小孩”交朋友,听他们聊过去的岁月,那些久远的记忆总能让她收获感动。

“昨天,赵叔因为能多练10秒握握球,高兴得像个得奖的孩子。那种快乐特别有感染力。”在朱家琳看来,这份工作带来的踏实与温暖,是其他职业难以替代的。

初入职场,朱家琳刻苦钻研、拼命学习。跟着带教老师学习时,她总是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着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康复进度,甚至还有他们的饮食偏好和小脾气。空闲时间,别人在玩手机、聊天时,她却泡在办公室,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白天的实践进行一一对应,遇到不懂的就记下来,第二天问带教老师。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需要精心呵护。”朱家琳说。

最近,为帮助一位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她精心制订多种辅助方案,还在病床上绑根布条帮助老人锻炼。另外,她还为护理院的每位老人量身定制了康复方案,将每个动作分解为若干小步骤,从手指到手臂,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一天服务十多位老人是常态,朱家琳常常忙到上午10点多才顾上喝口水,下午忙到5点左右才能稍微喘口气。这样的忙碌都是“家常便饭”。

在漯河清福护理院,每位员工都要给老人打饭,朱家琳也不例外。每天中午,她穿梭在各个房间,给老人送饭。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会细心帮他们摆好碗筷,甚至一口一口地喂饭。“王爷爷牙口不好,喜欢吃软一点儿的米饭;刘奶奶患有糖尿病,不能吃甜的……”这些细节,她都牢牢记在心里。

初入职场时,代沟曾是一道不小的坎儿。有的老人对这个年轻的小姑娘不太信任,觉得“年轻人懂啥”,对康复训练很抵触。高爷爷因为腿疼得厉害,脾气变得很暴躁,拒绝作任何康复训练。朱家琳没有气馁,每天都去看望他,陪他聊天,听他讲过去的事。慢慢地,高爷爷对她放下了戒备。她给高爷爷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还亲自示范每一个动作,一次不行,就来第二次;两次不行,就来第三次……直到高爷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腿疼减轻了,能慢慢走路了。从那以后,高爷爷不仅主动配合训练,还经常在其他老人面前夸朱家琳:“小朱可是个好闺女,专业得很!”

工作中,朱家琳对待老人就像对待家人,在与老人接触中总是用亲切的话语回应老人,悉心照料、贴心陪护。老人们也经常会给她带来一些小惊喜——有时是颤巍巍地递上一个水果,有时是拉着她拉拉家常,有时会把自己珍藏的老照片拿给她看。这些瞬间,都成了她工作的“加油站”,让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面对老人普遍存在的骨质疏松等问题,朱家琳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老人的身体经不起‘硬操作’,得像调收音机一样,慢慢找到最适合的力度和节奏。”朱家琳说。为了掌握好力度,她经常在自己身上练习,感受不同力度带来的反应。这样的细心与专业,让她在入职后不久就摸清了每位老人的健康情况,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这么年轻去养老院工作,不如去大医院”——面对外界质疑的声音,朱家琳从未动摇。在她看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的缺口正不断扩大。“这里需要我们,老人也需要我们。”她语气坚定,“养老服务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大医院工作要面对更多的病人,在这里我能‘一对一’为老人提供服务。看到他们的身体一点点好起来,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