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峰
年年过除夕,相对于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上半场吃年夜饭,我更喜欢下半场的守岁,它所蕴含的神圣、静谧让人眷恋、引人向往。
一盏盏灯次第亮起,家家炊烟袅袅,户户爆竹声声,香气在天地间飘荡。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红红的窗花、红红的门神,一派喜气;粮囤、谷仓、牛栏、猪圈、羊栅、鸡舍,都被父亲贴上了对联,寓意美好。
该守岁了!
酒席散尽。一个黄灿灿的铜火盆摆在堂屋中央,炭火红红,温润如春。遵照习俗,父母开始“照虚耗”,以求来年家境殷实、人寿年丰。一家人将所有的灯盏换成新的,彻夜通明,亮亮堂堂;供桌上,燃起两支红红的大蜡烛,红焰摇摇,满室添香;屋檐下,高高挂起一对大红灯笼,里面的两盏油灯被点燃,红光笼罩,古意浓浓。母亲又燃起一支支蒲棒大小的红蜡烛,将它们分别安放在每一张床的床下,以驱散一切黑暗。
一家人围火而坐,不知不觉,村子静了下来。恍惚之间,如处在另一个世界。偶尔有一两朵烟花绽放在空中,又瞬间四散。抬头望窗外,但见村巷无人,一缕缕淡蓝的薄雾缥缥缈缈,仿佛在寻觅什么,如梦似幻。
守岁,也要十二分的虔诚。父亲要求一家人坐得端端正正,不允许嘻嘻哈哈,更不能打打闹闹。这是对幸福的珍惜、对光阴的敬畏。母亲早已准备了花生、瓜子、蚕豆、麻糖、甘蔗、苹果,还在火上煮了一大罐米酒。日历上方是一挂老钟,钟摆有规律地摇摆着,不疾不徐。
当熬至黎明,父亲为了给大家提神,照例讲起了“年”的故事。一年一年,父亲讲得津津有味,大家百听不厌。父亲讲到关键处,我不敢瞧外面,担心“年”此刻就潜伏在门前,随时会闯进来,顿时睡意全无,全神贯注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着守着,雄鸡打鸣声瞬间划破了村庄的宁静。抬头看窗外,只见村庄的天空呈鸦青色,除夕已悄然过去。全家人迫不及待地推开门,一缕新鲜的空气顿时迎面扑来,让人清醒、令人振奋。东方,胭脂色的晨曦正在孕育鲜活的日出。
该接年啦!
父亲将一挂早已准备好的爆竹的引芯点燃,紧接着,十里八乡爆竹齐鸣,将人们的激情推向了高潮。